微星科技

微星科技(MSI)創立於1986年,為知名電腦系統製造商。微星以OEM/ODM起家,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產品多樣,遍及筆電、主機板、準系統與消費性電子,近年來深耕電競產業,以MSI GAMING系列產品行銷世界。微星目前擁有台灣、崑山、保安…等20幾個海內外行銷據點,遍及北美及歐洲。

經營自有品牌,全球化作業需求日增

2009金融海嘯之後,MSI踏上自有品牌之路,相較於OEM/ODM時期,除了業務量加大不少,決策上也要求更為即時而透明。全球業務接單,台灣設計,大陸生產的佈局,整體邏輯相當複雜,加上集團資訊化作業不是只有一種技術手法及系統,如何結合起來?是一大課題。

集中管理,制度一條鞭

面對全球化,微星採取系統集中管理的對策,除了MES放在大陸外,其餘ERP、SCM、CRM、HR系統皆架設於總公司。集中維運更擴及品質控管,一塊主機版上1500個零件,皆有獨立ID,甚麼廠牌? 哪條產線? 經過哪些生產程序? 不管在哪個廠區製造的產品,每天都會把製造履歷傳回微星總部。林協理提到:其目的不單純是為了統計,更是為了售後服務、通路行銷與客服的細膩度。微星希望先建立一條鞭的制度,讓各個營運點的作業模式得以適從。

期待以Agentflow支撐集團成長

在上述背景下,微星亟需要一個支援全球化的電子簽核系統,來支撐集團成長,並藉由電子簽核將各個內部系統間的資料化零為整;更重要的是,汰換掉使用近十年的老舊BPM系統。微星重新評估BPM系統,需求拿捏相當清楚。包含User角度,是否多國語系的支援、是否支援多瀏覽器以節省伺服器的授權費、代理人機制完整度。其次是IT角度,是否為跨平台架構、是否支援多AD認證以簡化大量伺服器及帳號的管理、是否支援多職能簽核…等等,加上市場口碑的考量,最終選擇了Agentflow。

簡化組織佈局

跨國企業的資訊架構,最難的就是組織的釐清。微星總部在台灣,工廠在大陸、品牌操作分佈世界各地,就組織面思考,這些據點在當地都是一個法人的概念,等同公司對公司的協同作業;但相對的,你可以更有效率,要把獨立的公司組織變成部門的延伸,或是功能的延伸。譬如說:工廠對工廠的RD,採購對採購的RD。雖然財務結報都是分開,但組織運作整合起來之後,分公司當成是一個部門的延伸,整個運作仍是一條鞭。

從PI流程開始拓展全球化應用

微星使用Agentflow開發的第一張表單,即是全球銷售所需的 (Proforma Invoice,PI)預開發票流程。以往微星作OEM/ODM,代工或代設計的公定價都一樣,沒甚麼改。但是自營品牌,訂單毛利的簽核就很重要。以前貨做好就OK,廠商不用承擔、不用管匯率的風險及區域價格,也不用管行銷活動,但走向自營品牌之後,所以東西都要考慮。

而整個毛利流程控管得宜,結合自動補貨系統,將庫存風險降到最低,可以很快地去作市場調配,哪個區域賣得不好,哪個區域賣得很好,怎麼去調補。而預開發票流程同時運用到核決權限表,如果毛利超過幾個百分比以上,就直接打單,系統直接控管;並且系統判斷有無超過下單額度(Over Credit)或是發票逾期(Overdue),如果這些財務面的問題,會自動擋下來,表單會流向到財務部門去放行,業務再來解釋,為何下單額度了還要出貨,整個全球控管機制就整合起來。

從流程面落實IT分工

全球系統集中管理之後,2~3個人要瞭解1百多張表單,又要摸熟每個系統,同時又要參照集團的商務邏輯(Business Rule)設計作業流程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Agentflow的角色就在於把各系統中的商務邏輯運算部分抽離出來,全部再用Agentflow整合在一起。因此,管流程的還是管流程,管ERP的還是管ERP,管訂單就到知道毛利、PI的簽核。系統合作之前,先把分工談好,以流程系統來落實,才有可能去運籌全球化的資訊作業。

Agentflow支撐起微星千億營運

微星大量應用iframe頁框把跨系統協同作業拉至前端,不管用後面用甚麼開發,能把URL頁面叫出來就好了。留下版本,其他都是透過WebService,把ERP、HR、CRM 、MES…等等平行系統連結,讓IT系統的效益放大,把華東、華南兩個廠區作業作串連,對於年營收超過1000億的微星,Agentflow也能輕鬆滿足整個企業運作。